如何构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客户标签?

来源:创略科技 时间: 2019-03-04

当前,许多企业都在挖掘客户数据进行精细化营销。在这一过程中,企业需要将客户的原始数据转化为相对具象、营销人员可识别、可应用的系统化数据,而标签是让营销人员读懂数据的重要语言。一个好用的客户标签体系能最大化地挖掘数据潜能。 


什么是好用的标签?

 

  

标签体系简单说就是把客户分到多少类里面去,当然,每个客户可以分到多个类别。这些类别的涵盖面、层级、彼此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就构成了标签体系。所谓好用的标签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两大原则,一是便于检索,二是效果显著。

 

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中,对这两点的要求是不同的。许多企业都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、层级分明、逻辑严谨的标签体系,但最后却落于形式主义。所生的标签既不能指导业务、也不能预测结果。

 

真正好用的客户标签永远是“从业务中来,到业务中去”,它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具体营销场景中出现的问题。

 

比如某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希望推境外消费的信用卡,需要找到“近期有出国意向”的消费者,面对浩如烟海的客户交易信息,银行可提炼出客户近期有过在签证中心的交易信息,形成直接反映需求的“我要出国”的标签,再结合其它的标签信息,组合成“出国客群画像”,就可以向该客群精准营销该信用卡业务了。

  

数据是标签的原料

 

  

标签的创建是以客户数据为原料,以服务企业业务需求的导向。所以设计标签的难点在于,既要符合企业的业务需要,同时也必须照顾企业目前的数据现状。

 

举例而言,缺乏客户实时行为数据获取的企业,如果创建客户未来一周的购买可能性标签,恐怕难以准确实现,因为缺乏客户当前状态的数据维度,这就需要企业在客户触点上收集客户行为数据,如是否浏览购买页面超过10秒、是否领取优惠券等等。

 

所以标签设计的基础是对企业客户数据的收集、清洗、提取和整合。企业有多个产品线、每个产品线的业务数据又分属在多个系统平台内,为了搭建完善的客户标签体系,需要尽可能汇总最大范围内所有客户触点的数据,比如:网站、微信、小程序、App、H5、商品互动码、POS、CRM、会员系统、邮件、短信、智能家电、智慧门店设备、线下活动等等。

  

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标签体系

 

  

企业一旦拥有完备的客户数据作为原材料,就需要将其进行切割,分配,整合成基于业务的客户标签。在这一过程中,客户生命周期起到重要作用。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生命周期阶段进行标签的设立,同时基于不同阶段企业业务需求,进行条目的完善和规则的细化。

 

如,企业可以将客户归入潜客期、成熟期、衰退期、流失期等大的标签框架中,对于潜客期的客户,企业可以按照需求设立相应性、兴趣匹配度、资料完善度、近期购买意向等业务相关标签,利用数据模型制定标签规则;同样,希望成熟客户交叉复购的企业可以按照近期活跃度、客户购买力、消费频次、购买偏好等维度制定相应标签,使交叉推荐符合企业精准和个性化的需求。

  

好标签藏在算法背后

 

  

事实上,与企业业务关联最紧密的客户标签往往是带有预测性的,比如,某客户的营销价值,该客户对产品的心理价位预期。这些标签的提取需要在模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,利用更复杂的算法组合计算得出。

 

比如航司需要区分客户属性,判断出是否为商务旅客,就可以利用逻辑回归、K-均值聚类、支持向量机、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,计算其为商务旅客的概率。如逻辑回归算法,可以选取“是否VIP”、“是否团队购票”、“是否商务舱”、“订座——出行日期差是否小于N天”、“出行是否周末”,“近一年内出行次数是否大于N次”、“出行城市是否大于N座”等变量。最终得出该客户是否为商务旅客的预测标签。

 

同样的,企业希望预测预测某客户对某商品的购买概率,如果没有足够的行为数据或历史交易数据支持(如浏览该商品超过N秒,近期购买过该产品),则需要利用协同过滤等算法进行计算,结合历史购买记录中的相同属性商品、类似特征人群的购买记录等数据参数,计算出该客户是否会购买商品的预测标签。

 

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,一旦实现具有与业务高度融合的客户标签,距离客户成功就近在咫尺了。一个标签从无到有,被划分归类,最终实现业务指导,是企业逆向思考的结果,也是以客户视角来映射自身产品和业务的旅程。在技术革新的当下,富有前瞻性的企业都在加速企业数据化的进程,跨越企业和客户认知上的鸿沟。

 

准备好沉淀客户数据资产、提高营销效率了吗?
创略科技希望与您分享行业实践,探讨营销数字化增长之道

申请试用
+

严正声明

近期不法分子盗用创略科技的名称及logo,假冒创略科技非法招揽客户及从事违法活动。创略科技郑重声明:
1. 我司只有公对公业务,没有对个人消费者的业务,没有app
2. 如您遇到不法分子,请立即报警
3. 我司有向本声明所述的不法分子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,并欢迎各位在发现此类行为时,向我司举报